中國化纖產業從起步階段的跟跑、并跑到如今多領域的領跑,經歷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作為國內在化纖產業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老國企,吉林化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從1960年建廠至今,經歷了從輝煌到困境再到重現輝煌的巨大轉變過程,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吉林化纖始終保持著走在市場前沿的改革創新精神。回首1959年的隆冬,朔風勁吹, 瑞雪紛飛,一小隊創業者冒著嚴寒在距吉林市15公里的松花江畔,樹起了“吉林市人造纖維廠籌備處”的木牌。1960年9月,年產3400噸粘膠短纖維項目破土動工。創業者們住地窖迎風雪,不畏萬難,在苦與累的難忘歲月中,為中國紡織絲綢之路的延續開啟新的生命里程。
如今,在董事長宋德武的帶領下,公司已發展成以化學纖維生產銷售為主,總資產174億元,下轄及管理26家企業的大型國有控股企業。其主導產品包括人造絲、腈綸纖維、竹纖維、碳纖維、化纖漿粕、紗線六大系列450多個品種,產品銷往國內20多個省、市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一帶一路,絲連千家萬戶,吉纖人用艱苦卓絕、開拓進取、改革創新走出了一個老國企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生動樣本。
創業回眸 從粘膠短纖到多種纖維并舉
1964年4月19日,隨著紡絲女工譚淑琴激動地踩下第一個紡絲泵、壓下第一根曲管,第一束潔白的銀絲噴涌而出。“建廠初期,工地上沒有什么宿舍,當時更沒有專用鐵路線,原料都是靠人拉肩扛往里運,半夜來半夜運,早上來早上運,大家有一股干勁,爭取早日把這個化纖廠建成。”回想建廠的艱辛,吉林化纖廠原機動處處長何忠玉記憶猶新。時年8月,吉林市人造纖維廠正式宣告竣工投產。
為了不再受制于人,也為了企業得到更長遠的發展,1986年4月1日,伴隨著長絲工程開車典禮的鼓樂聲聲,吉林化纖實現了從單一短纖產品到長絲產品的拓展,邁出了長足發展的歷史性一步。“建長絲是邊學邊干,當時大家都非常辛苦,連飯都顧不上吃,基本上都是安一臺紡絲機,安完以后,馬上就刷油防腐,試運行。”吉林化纖公司原機動處處長張泰茂告訴《中國紡織報》記者,艱辛的探索實踐終于換來了“白山”品牌人造絲,并征服了苛求完美的日本市場,進而占領了歐洲高端市場。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在國有企業優秀帶頭人付萬才的帶領下,吉林化纖踏上了“高速度、快節奏”發展的新航程。1.8萬千瓦自備電站,1.5萬噸粘膠短纖維移地改造,900噸、1400噸、2950噸、5600噸、2200噸人造絲項目擴建,無不凝結著吉纖人的智慧和汗水。
為從源頭抓好產品質量,1989年,興建了吉藁棉漿廠,保證了穩定的原料供應。到2000年5月,粘膠短纖維產能達到3萬噸,并摘取了中國化纖產品最高榮譽——國家銀質獎章;人造絲產能達到1.7萬噸,榮獲“全國用戶滿意產品”、“中國名牌產品”稱號。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爭艷春滿園”。在擴建粘膠纖維的同時,吉纖人把瞄頭指向了與國際接軌的腈綸纖維,向著跨入大化纖企業的目標邁進。建設者們戰嚴寒、斗酷暑、籌資金、搶進度,僅用了30個月時間,1998年5月29日,六萬噸腈綸工程實現了一次投料開車成功,一次出合格品,創造了國內同類項目投資最少、建設工期最短、達產達標最快等諸多紀錄。
從單一產品發展到粘膠短纖維、人造絲、腈綸纖維、化纖漿粕四大系列產品,從吉林省化學纖維廠改制為吉林化纖股份有限公司,再到1995年7月29日,一個集國有資產經營、化纖生產、商業貿易、建筑安裝于一體的吉林化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注冊成立,1996年,吉林化纖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A股上市,無不彰顯著國有紡織長足發展的強勁勢頭。
近年來,乘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東風,吉林化纖在做大腈綸,做精粘膠,做強原料基地,做優竹碳產業的戰略指引下,迎來了科學發展的劃時代變革。2005年,公司依托竹纖維、麻纖維的專利技術創建了紡織行業首個產業聯盟——天竹聯盟;“十二五”初期,首創濕法二步法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原絲工業化生產專利技術,2011年11月,國家火炬計劃產業項目年產5000噸碳纖維原絲工程建成投產,開創了國內原絲規模化生產工藝的先河。并組建了吉林省碳纖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投身國家碳纖維產業示范基地建設,為打破國外的技術封鎖和地區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升級崛起 圍繞“三、四”做大企業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東北區域優勢的減弱,老國企在前行過程中難免遇到新問題。為了企業的長遠發展,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始終讓吉纖人不敢放松。頂著“三期疊加”的經濟下行壓力,宋德武帶領企業按照“夯實主業,加快升級,適度多元化”的發展戰略,立足“整合優化、提高效率、內拓外聯、雙輪驅動”的工作思路,積極調整三產,運作三資,提升三效,提高三率,以三結合促三化升級,踏上了逆勢崛起、轉型升級的強企之路,“我們從幾十年前的跟跑到并跑再到力爭領跑,不僅需要技術創新,更需要思維和管理的創新。”宋德武如是說。
基于這樣的思路,企業發展的對內深耕和對外合作的雙輪驅動戰略路線逐步明晰,而這些戰略可以用幾個“三”來概括,即積極調整三產:產權、產業、產品結構,積極運作三資:資本、資產、資金,提升工作效率、管理效率、經營效率,提高產銷率、毛利率、新產品貢獻率;積極實現三結合:推動產融結合、產資結合、產銷結合。
對于三資如何運作做活企業,宋德武強調,“關鍵是要轉變思維”,從纖維生產到做活企業,公司先后兩次利用A股市場成功融資26.2億元;開創碳谷公司“新三板”融資平臺,首次募集資金近3億元;引入混合所有制,與浙江精功集團合建大絲束碳化生產線,實現了產業與資本的有效對接。一方面深化供給側改革,最大限度發揮資源、產業、渠道、技術優勢和效率,盤活存量,升級增量,優化總體布局,企業各板塊呈現出昂揚向上的發展曲線。另一方面,實行資金統一調度,提高周轉和使用效率。
有了更多靈活的資本,也給三化升級做強企業帶來機遇。宋德武進一步詮釋了“三化”的含義,“傳統產品優質化升級做高,規模產品差別化調整做寬,新產品產業鏈一體化延伸做長。”一是將已有產品人造絲勻質化、大型化、細旦化、連續化升級改造,提升產業鏈效率30%以上,質量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細旦多孔絲實現了對蠶絲的真正替代;二是腈綸產品拓展市場,相繼開發出有色、阻燃、扁平、華絨等一大批填補國內外空白的新品種,被授予“國家差別化腈綸研發生產基地”;三是借助天竹聯盟、碳纖維聯盟協同創新平臺,推動產品與客戶同步升級。目前,“低成本、大絲束、通用化、高品質”碳纖維原絲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90%,25K、48K、50K大絲束填補了國內空白。
除了圍繞“三”實施的具體策略,四型創新做優企業也是吉林化纖探索的新模式。說起四型創新帶來的優勢,宋德武頗為興奮,侃侃而談,“四型創新主要指以客戶為中心型、效率驅動型、工程技術型和科技研發型創新”。
企業通過建立客戶“大數據”系統,分三層次與客戶深度融合,積極對接質量提升、技術開發、產業鏈合作,實施了定制服務,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客戶粘性。在效率驅動創新的過程中,以自動化、信息化提升傳統產業,自主研發的自動運輸、自動裝車、自動打包等機器代人系統,應用全球首條全自動毛條生產線,使工作效率比傳統生產線提高30%;流程再造、冷熱分流、清濁分流,跨界、跨區域整合資源、循環利用,腈綸和人造絲能耗分別下降33.3%和50%。通過工程技術型創新,與上下游供應鏈合作開發,與科研院所聯合攻關,將技術資源整合優勢轉化為效益優勢,實現了鍋爐超低排放,廢氣治理去除率達到90%以上。不可或缺的科技研發更實現了向科技創新要效益,向自主研發要市場,增強柔性供給,為實現行業領跑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