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2022-11-11 記者段續、馬曉成、顏麟蘊
發源于長白山的松花江蜿蜒而過,將位于吉林省中部的江城吉林市分為兩岸:一邊是主城區,一邊是工業區。工業基因,根植于這座老工業基地城市的發展血脈,這里出產了新中國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第一爐電石……
近年來,吉林市創新發展理念,推動化工產業向高端、循環邁進,依托吉林化纖集團等龍頭企業,著力聚合碳纖維全產業鏈條,擦亮碳纖維品牌。如今,“吉林系”碳纖維原料和產品已經成為我國碳纖維產業中富有競爭力的佼佼者。
緊密圍繞黨的二十大作出的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發展實體經濟、建設制造強國等重要部署,吉林正著力做大碳纖維新材料蛋糕,加速打造“中國碳谷”,一條以碳纖維產業為引領的高端化工產業帶,正在吉林省中部徐徐隆起。
吉林化纖集團國興碳纖維公司生產車間內。記者顏麟蘊攝
老國企領軍 碳纖維行業“突圍” 盛會閉幕后,黨的二十大代表、吉林化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宋德武就馬不停蹄地回到單位,第一時間向集團干部職工傳達大會精神。 幾天前的一場報告會上,現場座無虛席,宋德武講得十分入神。“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吉林化纖集團將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按照吉林省‘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和吉林市‘四六四五’發展戰略,進一步提高碳纖維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同時繼續拓展下游的應用領域,實現全產業鏈一體化發展,將碳纖維產業做強做優做大,逐漸向世界一流的碳纖維生產企業的第一方陣邁進……”宋德武的這段分享,引發了干部職工的強烈共鳴。 車間生產一線,是宋德武每天必去的現場。每天清晨,他都會來到廠房里和職工交流,了解生產情況,解決發展難題。“不來看看,心里不踏實。”宋德武說,“黨的二十大關于創新發展的重要論述,是企業發展的指引。” 過去十年,企業產值、員工收入翻了兩番。在宋德武看來,這一切都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 工人在吉林化纖集團國興碳纖維公司生產車間內檢查原絲。記者顏麟蘊攝
和許多東北國企一樣,始建于1959年的吉林化纖也曾面臨低谷,員工人均月收入一度不足2000元……要站穩市場,就要有過硬的產品。化纖行業市場競爭激烈,普通化纖產品雖然用量大,但利潤低、收益小,很容易陷入價格戰。高端的化纖材料,利潤高,但技術門檻也很高。 改革創新能使企業永續發展。吉林化纖把改革創新的角度瞄準到了碳纖維領域。“企業腈綸產能比較大,碳纖維則是在腈綸工藝基礎上創新出來的一種新型纖維,我們具備向下游‘無中生有’的能力。”宋德武說。 憑借企業十幾年腈綸生產的技術經驗和公用工程優勢,借助企業技術人員和高校專家組成的碳纖維創新團隊,從2013年開始,吉林化纖在原有碳纖維原絲生產的基礎上,加大科研力度,沖擊“高精尖”的方向。 “原絲是生產高性能碳纖維的前提和關鍵,一些發達國家的碳纖維生產技術一直對我國采取技術封鎖和產品禁運。吉林化纖的研發團隊與高校聯合攻關,逐漸摸索出技術工藝流程短、質量穩定、產量高的國內首家獨創技術。”吉林化纖“黃大年式科研團隊”研發人員陳海軍說。 近年來,吉林化纖已累計投入數十億元進行技術革新,研發團隊先后攻克了多道難關,突破了一系列技術屏障,真正實現了碳纖維原絲市場化,國內市場占有率達90%以上,也讓進口碳纖維原絲價格隨之下跌40%。吉林化纖開創了我國碳纖維原絲規模化生產的先河,正式走上了碳纖維原絲產業化之路。 引領老工業基地變身新材料“領軍者” 吉林化纖堅持產學研用和產業鏈一體化開發,用小絲線帶動大產業鏈。近幾年,企業相繼成立國興碳纖維公司、國興復合材料有限公司,將產業鏈延伸至碳纖維復合材料領域。 在吉林化纖集團國興碳纖維公司生產車間內,碳纖維原絲轉化成為黑色碳纖維。記者顏麟蘊攝
在國興碳纖維公司的碳化生產線上,一縷縷雪白的原絲,纏繞在滾筒型裝置上“翩翩起舞”,再經過數小時、歷經300多米生產線的奇妙旅程,變身為黑色的碳纖維。 “化工原料需要經過約100道工序才能變成原絲,我們生產的原絲可以細過頭發絲。說起來簡單,但是這個技術許多企業多年攻關都未成功。”國興碳纖維技職人員魯明說,“原絲經過碳化才能變成碳纖維。舉個不恰當的例子,這個過程就像做烘焙,十分考驗火候,小細節做得不好,就做不出好的產品。” 原絲技術不斷突破的同時,吉林化纖也在向下游碳化生產延伸,從2016年產僅200噸的第一條碳化線“中國工程院碳化實驗示范線”投產,到600噸、6000噸、1.2萬噸、1.5萬噸、6萬噸碳纖維項目陸續投產,吉林化纖已成為全國排名靠前的碳纖維生產基地。 在碳絲產能充分釋放的同時,經過不斷的創新研發,吉林化纖在產品質量方面也在不斷提升,1K、3K、6K、12K等小絲束產品做到專業化、高性能,25K、35K、50K等大絲束產品實現通用化、高品質、高效率,其中12S、25S等多個規格產品達到國內領先的T700級水平,35K大絲束碳纖維產品廣泛應用在三一重能、上海電氣、明陽電氣等國內知名的風電葉片制造企業,有效帶動了下游制造效率的提升。 “在大型風電葉片上,我們就應用了碳纖維產品,碳纖維強度大、質量輕的特點在裝備制造方面能很好地得以體現。結合吉林省‘六新產業’發展規劃,加快碳纖維產品在汽車、軌道交通等領域應用。”吉林化纖集團國興復材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負責人牛經敏說。 “吉林化纖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人造絲、腈綸纖維、竹纖維在細分行業都走在世界前列。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集聚力量實施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積極與中航工業、長春一汽戰略合作、緊密對接,拓展在汽車輕量化領域廣泛應用碳纖維,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推進建設吉林碳纖維輕量化產業園,助推碳纖維產業成為吉林省新的經濟增長引擎,為加快‘六新產業’和‘四新設施’建設注入強勁動能。”宋德武說。 工人利用碳纖維制作產品。記者顏麟蘊攝
做強“吉林系”碳纖維 叫響“中國碳谷”品牌 記者從吉林市了解到,在吉林化纖、吉林碳谷等龍頭企業帶動下,目前吉林市已聚集25戶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生產企業,其中規上企業12戶,已實現規模化生產碳纖維下游制品4個系列、10余種終端產品。在資本市場上,已經有投資者用“吉林系”來稱呼吉林碳纖維相關企業。 然而吉林的目標和決心不止于此。吉林市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地將沿著碳纖維產業鏈上下游順藤摸瓜、招商引資,接續謀劃建設一批重大項目,持續拓展碳纖維材料在汽車輕量化、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新能源、體育休閑等領域應用,真正把吉林市打造成“中國碳谷”。 “十四五”期間,僅吉林化纖就規劃了24個碳纖維產業項目。“如果這些項目都能夠如期達產釋放,碳纖維這一新材料將有力助推吉林省產業升級,意義重大。”宋德武說。 這是吉林化纖集團的產業園區一景。記者顏麟蘊攝
今年7月,國家碳纖維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吉林化纖6萬噸碳纖維項目正式啟動。基地沿著碳纖維全產業鏈方向布局了碳絲產業園、汽車輕量化制品產業園等六大產業園區和碳纖維及復合材料公共服務平臺。其中吉林化纖6萬噸碳纖維項目總投資103億元,將建設18條自主研發的智能化碳絲生產線,形成年產6萬噸碳纖維生產能力。 吉林市政協主席、吉林市碳纖維產業鏈“鏈長”王德勝表示,圍繞推進國家碳纖維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建設,吉林市將加大科技攻關和產品開發,拓展應用領域,謀劃重點項目,開展定制化招商,更好延鏈、補鏈、強鏈,加快壯大碳纖維產業集群。 生產線隆隆作響、新項目緊鑼密鼓、新產業蓬勃發展……吉林打造“中國碳谷”的決心更加堅定。(完)